close

中醫療效的活水源頭 經方

 當一名好中醫,做一個明白醫,必須學懂弄通中醫經典,現就如何提高人們對中醫的信任度以及療效認可等方面的問題,談談自己的思考。

  不論何種醫學,療效是硬道理,西醫如此,中醫亦如此。中醫要振興和發展,要想得到公眾的普遍認可,必須在提高療效上下一番苦工夫。幾千年來的實踐證明,中醫的療效是肯定的,而療效在於經典。誰重視經典,誰下苦工夫研讀並不斷地踐行經典,在繼承經典的基礎上創新,誰就能將中醫發揚光大。而近幾十年來中醫的醫療陣地為何日漸萎縮,為何日漸不敵西醫,且質疑並誹謗中醫者大有人在呢?其根本原因就在於現在中醫的療效在逐漸下降,不會用或不善於應用經方辨證論治的中醫大有人在,而泛用時方甚或盲目地按照西醫理論來套用中藥的醫生也不少見。

  為何會形成如此局面呢?其原因是多方面的,但總的根源就在於我們普遍存在著忽視中醫經典理論,如《內經》、《傷寒雜病論》、《難經》、《神農本草經》,特別是《傷寒雜病論》的學習和應用。因為只有經典理論和經方,才是中醫療效的源頭和根本。

  綜觀中國醫學史,不懂經典,不「勤求古訓,博采眾方」,就不能成為醫學大家;不會用經方,就不能治大病。張仲景熟諳經典而成為「上救君親,下救貧賤之厄」的醫聖。歷代中醫大師的輝煌成就和學術觀點,無不受到《內經》、《傷寒雜病論》等經典的深刻啟迪。而現在,中醫經典的學習和運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了。

  目前,中醫教育未能充分重視經典理論的學習,有些中醫院校甚至將此定為選修課,以至於中醫本科生畢業後還不太明白辨證論治的思維方法,不會用經方辨治病證,中醫研究生的課題論文等亦很少涉及中醫經典的研習和臨證運用。

  全國各級各類中醫院的業務開展上,有盲目與西醫院比拚新設備、新項目的不良傾向。為何會出現此種局面呢?中醫院管理者們也想發揮中醫特色,也想提高中醫院以中醫為主治療的優勢,但苦於真正會用經典理論和經方辨治疾病的中醫高手太少了,中醫療效上不去,治療沒有特色,只能求助於西醫西藥為主,再配點兒中醫中藥輔助,最終有效了,可美其名曰「中西醫結合」。雖然可以理解,但長此下去,中醫談何繼承、創新、發展和振興呢?

  實際上,在一部分西醫處理比較棘手的病症,如難治性心力衰竭、難以控制的心律失常、頑固性心源性和腎源性水腫、肺心病、中風後遺症、急慢性肝病、風濕病、腫瘤和腫瘤放化療副作用的治療等慢性疑難病症領域,中醫辨治是非常有優勢的。如果善於運用經方辨治,這些慢性疑難證(症)的療效是完全可以勝過西醫的。而中醫院不敢在此領域內以中醫特色與西醫院進行療效上的競爭,究其原因在哪兒呢?緣於不重視經典理論的掌握和應用,緣於真正懂得經典理論的中醫太少了,緣於真正明白《傷寒雜病論》精髓的中醫太少了,懂得並且善於應用經典理論指導辨證、圓通運用經方的中醫太少了。而按照西醫的思路使用中藥的中醫卻大有人在。如西醫一說有炎症,要抗菌消炎,有些中醫便認為是「熱」,有「火」,而大上清熱解毒類方藥;西醫一說動脈粥樣硬化,要抗凝溶栓、改善微循環,有些中醫便附和說是「瘀血」,而趕緊開一堆活血化瘀類方藥及其制劑;西醫一說是高血壓病,有些中醫便不假思索地認定是「肝陽上亢」,而立馬用上「平肝潛陽」類方藥,等等,不一而足。如此這般不考慮中醫「整體觀念,辨證論治」的特點,不以個體臟腑陰陽整體平衡來辨證、立法、遣方,而簡單地套用西醫某些理論來開中藥及中成藥製劑,看似容易、簡單、快捷,但實是思維上的懶惰,理論上盲從和弱化,嚴重脫離了中醫獨特而嚴謹的理論和思辨體系,療效大打折扣。

  我認為,要想成為明醫和名醫(首先是明白醫),達到不辨治失誤,對患者一診(望聞問切)便知,出手即效,就必須學好《傷寒雜病論》,會用、善用、活用經方。但學好中醫,特別是學好中醫經典,的確是有一定難度的,是要投入對中醫全身心的熱愛、超人的精力和毅力來學的,正如張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序中所謂「自非才高識妙,豈能探其理致哉」。學好《傷寒雜病論》,「雖未能盡愈諸病,庶可以見病知源」。

  的確,和西醫相比,中醫經典是比較難學、難掌握一些。但只要深入進去,長期不懈地鑽研,扎扎實實地去學,一定能讀通弄懂經典,學成後你將會感到其樂無窮。那些在學中醫上淺嘗輒止、浮躁不實、幻想一蹴而就的心態是不足取的。至於書店裡賣的那些什麼「一百天學會中醫」、「一百天學會開方」、「一百天學會針灸」、「一百天學會中藥」等等「中醫速成」之類的出版物,說系統不系統,說專業不專業,說科普不科普,不僅對學習和瞭解中醫者是個誤導,而且對患者也極不負責任,還降低人們對中醫的信任度,有損中醫的聲譽。

  我認為,每一個中醫,都必須是也應當是運用經方辨證論治的高手,只有學好並善於運用好經方,才能真正突出中醫特色,才能在西醫難以治療的大病、重症、疑難病(證)上大顯身手,才能在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中出奇制勝。要想達到這個境界,必須下苦功,努力學好經典著作,特別是學好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。

  目前,在學習經典中,我們應當銘記中醫界的幾位為弘揚和振興中醫做出卓越貢獻的人,並以他們為榜樣,他們是---

  鄧鐵濤,一位不遺餘力地為發展和振興中醫,倡學經典理論而鼓與呼的中醫大家。

  李可,一位真正掌握了中醫經典理論精髓的實力派醫家,在臨證上努力實踐經典理論,活用經方,大膽創新,確立了中醫救治急危重症、疑難病證的地位,堪稱的中醫的脊樑。

  劉力紅,一位力倡活學經典,做真正的中醫的睿智學者,一部《思考中醫》,給許多在學習經典中處於迷茫、懵懂狀態的人帶來了希望的曙光,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。

  這些明白中醫經典理論的大醫,是真正的中醫棟樑。

  如何學好中醫,學好中醫經典,這裡也可以用清代學者王國維在《人間詞話》裡講的「治學三境界」作為詮釋:

  王國維說:「古今之成大事業、大學問者,必經過三種之境界:『昨夜西風凋碧樹。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』,此第一境也;『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』,此第二境也;『眾裡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,燈火闌珊處』,此第三境也。」

  可以認為,第一境界是說,學中醫經典,做學問,成大事業者首先應該瞭解中醫,洞悉經典理論內涵,如登高望遠,鳥瞰路徑,瞭解概貌,「望盡天涯路」。

  第二境界是說:學習鑽研中醫經典理論,做學問,振興中醫,成就中醫大事業不是輕而易舉的,必須經過一番辛勤刻苦的、嘔心瀝血的學習和實踐過程,「為伊消得人憔悴」,就是說要像渴望戀人那樣,廢寢忘食,孜孜不倦,人瘦帶寬也不後悔。

  第三境界是說:經過反覆學習、探尋、研究、創新,終於獲得了成功。只要工夫用到,自然會豁然開朗,有所發現,有所發明,心有所得,臨證揮灑自如,受用無窮。真乃「眾裡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,燈火闌珊處」。

  綜上所述,一名真正的中醫必須要具備高超的中醫理論水平、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精湛的醫療技術這三大基本素質。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應具有較高的中醫經典理論素養。只有理論上精通,臨床上才能清醒,技術上才能高明,療效上才能超群,才能真正地濟世救人。只有學好繼承好經典理論,才能與時俱進,發展創新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k47pkm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